当前位置: 首页>>文章荟萃>>正文
老年人要主动寻找文化生活
2015-07-03 17:21 袁福堂 

 

人一生无论在什么时候,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能缺的,否则全部生活就是不完整的。到了老年物质生活应当说是比较充裕的。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享受到了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成果,吃饱穿暖之后家家都有剩余。但是文化生活少了许多,所以精神上有了空档,这就会影响到晚年的身心健康。我的做法是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生活,尽可能做到他人喜欢自己快乐。
   我1992年退下来后,参加了不少老年组织,像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协会、老年学学会、民俗学会等,几乎天天都有事情。2010年以后陆续退出了这些老年社团组织。我想不应当全没事做,不应当做一个社会的闲人,所以我主动联系到《延安老年生活》光华通讯发行站,站长也是一位离休的老同志,他要我担任通讯组长,组织通讯员为刊物写稿。我们这个组前后有24位成员,也都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都比较自觉,你通知开个会什么的没有无故不来的。作为组长我必须带头写稿,每期争取一到两篇稿子见刊。于是,这就成了我文化生活的重头戏。
   坚持给《延安老年生活》写稿有如下几个好处。一是强化个人的读书看报情趣。只有坚持学习你才能更多的了解国内外大事,把握稿件的大方向,做到政治上不偏轨。到了我们这把年龄怕的事不多了,剩下的就怕缺乏新知识,忘掉旧知识。所以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温习旧知识。在没有其他事情的情况下,我每天九点以后泡上一杯茶,把我能接触到的四、五种报纸和三种刊物有选择的看一看,重要的段落乃至自认为是警句的都要记录下来。每年下来两个笔记本都能记满。时间也就两个小时,半天打发了,自己觉得有收获。还有一些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再读一次。我这个人过去哲学学的不好,所以有意识的寻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充实自己;第二个好处是促使你必须多交朋友,正规的报纸、刊物叫采访,老年人叫聊天,或者叫信息收集,聊的多了,就可以概括提炼成千八百字的文稿;第三个好处是迫使你必须开动思维这个大的机器,构思稿件的主题、结构、内容。有时候你得反复思考,成了我活跃思维的一个过程。我的体会是老年人思维不老,精神就不会倒。第四个好处是你必须反复修改稿子。有人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而且都是些车轱辘话,滚来滚去,本来用几百字可以说明你的意思的稿件,往往写成一两千字,所以常常是今天改一回,明天再改一次。最后,我还请王双才、任崇本、马合同志再审阅修改,每次他们都能提出一些不同而有益的见解。所以我的一篇文稿要送《延安老年生活》编辑部至少需要费时一个星期。同时我还不定期的应邀给《华圣文化》《延安民俗》送稿子。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文化生活还是充实的。譬如《延安老年生活》到今年四月份已经出刊104期,几乎每期都有我的稿子,许多看过《延安老年生活》的老同志碰到我都会对我说,他看到了我的稿子。
   现在的报纸、刊物包容量都非常大,只要你有时间愿意看,就一定能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像《新华文摘》除了大量的政论文外,每期都有中、短篇小说,还有历史人物回顾,《南方周末》有些思辨性比较强的评述,都能给人们增加新的知识和乐趣。
总之,老年人的休闲文化生活要自己去寻找。如果说文化生活是一块画板的话,要自己去描画,不要一味的靠组织、靠别人去着色。
                                 

 

关闭窗口